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学培养 >> 课程资源 >> 正文

课程思政示范案例《专利法》

一、课程及案例简介

《专利法》是知识产权专业核心课程、法学专业限选专业课程,具有学科交叉性、科技性、创新性、应用性较强的特点,作为知识产权三大基础性法律制度之一,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息息相关。

在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,作为科技创新与法律融合最为密切的基础课程之一,凸显文理交叉特色的《专利法》课程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,以“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知识产权法治人才”为根本目标,结合学情特征、法考要点、时事热点、研究前沿、法治难点等问题,从学生素质、知识、能力三大方面明确课程培养目标,挖掘专利法律制度、司法判决、社会时事的思政元素,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,科学设计教学环节,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《专利法》专业教学中,将尊重知识、创新文化、竞争公平的知识产权文化和大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根植于学生内心,将自驱自学能力、法学思辨能力、知识创新能力等外化于行。

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,构建师生互动平台,加强师生情感交流、推动师生话语融合、促进师生认知趋同化,形成新型师生“教”“学”关系,共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。

二、结合章节

本文系以专利法第四章《专利权的实施》为例,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,挖掘思政元素,通过巧妙结合,创新性地将“诚实信用、尊重智力成果”,“公平竞争、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“司法公正、营造法治环境”,“强化知识产权创新意识,坚定高质量发展理念”,“深化‘大局意识’‘合作意’”,宣扬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等课程思政要点润物细无声、如盐入水般灌溉进专业课程教学中,使学生根植于内心,外化于实践行动,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。

三、教学目标

本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“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知识产权法治人才”为引领,细化《专利法》课程培养目标,力争将知识目标、能力目标、素养目标的培养有机结合并践行于具体教学活动中。

(一)知识目标

既要了解《专利法》法律制度的发展背景、立法沿革和时代特征,也要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,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,及时跟进国际立法进程。具体分解为:了解专利立法背景;理解专利法理基础;熟练专利法律制度;应用专利法律规范;掌握理论研究前沿;了解国际立法进程。

(二)能力目标

在扎实掌握理论、实践知识的同时,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,不仅要在专业方面能初步具备检索、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法治逻辑思维能力,同时要具备团队协作、善于思考、主动自学等能力。具体分解为:初步具备法条案例文书检索能力;初步具备专利司法文书分析能力;初步具备应用基本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解决专利纠纷的综合能力;具备沟通协调、调研总结能力;具备问题导向型的逻辑思维能力;具备终生相伴的自我驱动式学习能力。

(三)素养目标

在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基础上,应当有正确价值观的素养引领。具体分解为:互联网思维素养;尊重知识素养;科技创新素养;学科交融素养;社会责任素养;家国情怀素养。

四、案例意义

首先,《专利法》课程思政改革坚持以正确、先进的理念引领。《专利法》课程建设践行本专业卓越知识产权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,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德法兼修”人才培养理念,在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管理上突出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,推进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,切实提升教学质量,提升思政育人效果。

其次,《专利法》课程改革坚持创新方法、创新理念。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合,还体现于对法科学生法治思维、综合能力素养、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;同时,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有着鲜明、张扬的个性,本人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能深刻认识学生们的特点,注重倾听和引导。基于此,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推动进阶式教学过程的全方位“思政”融入,以能被接受的方式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爱国情怀、职业伦理、科技创新等理念。

最后,课程思政始于课堂,但不能止于课堂,课程互动共同推动师生进步。课程思政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,还包括学生的第二课堂、课后互动等时空因素,同时是师生互相影响、共同进步的过程。课程思政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,也应当将该做法贯穿于日常工作、生活中,尤其党员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,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面旗帜,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观、严谨治学、追求进步、敬畏职业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,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,也为党培育红色法律种子,促成师生共同进步。

五、教学过程实施

(一)整体思路

本课程改革以人才培养目标“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知识产权法治人才”为引领,分解《专利法》课程培养目标,将知识目标、能力目标、素养目标的培养有机结合并践行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,进阶式地完成课程任务,提升课程教学质量,确保教研效果。

其一,推进“思政”在“课前——课中——课后”的全过程浸入,将思政内容、思政理念、思政精神等贯穿于育人全过程。

其二,充分体现以“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,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发展的差异性,在设置任务既有个体学习、思辨能力的考核和培养,也有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考察和培养。

其三,教学方法方面,包括案例导引式互动教学、导师开放式实践教学、分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式教学等。

其四,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,拓展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。

其五,教学过程中分别为主讲教师和学生设置任务路线,搭建师生互动平台,构建新型师生“教”“学”关系。

其六,强化课后延展的社会问题思考,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,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。

(二)以“思政”为中心,构建闭环式课堂教学设计

(1)引入思政问题:导引案例的巧妙设计

专利权的实施既要尊重专利发明人(设计人)的知识付出,保护他们的智慧成果,赋予其一定的“垄断”权利,以激发专利发明人(设计入)的创作热情,同时也要兼顾公众利益,使得专利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时不会根本上侵犯公众利益。这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予以利益平衡,而专利权的内容及其限制,正是体现了这两者的张力和边界。通过设计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或者问题,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(2)启发思政意识:导入专业知识点

指出导引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引入专业知识点和思政要点,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重难点,并作出基本预判。如思考在全球遭受疫情影响的情形下,专利药品制度与公共健康的博弈问题,形成问题意识并指导其找寻解决对策。

(3)思政元素浸入:法条释义+法理分析

1.指导学生查找对应立法依据——该案例指引至《专利法第11条》;

2.剖解立法原意——“生产经营目的”如何理解,是否与“营利性目的”一致;

3.探讨论证思路——如何以科学的逻辑论证观点。

4.提出方案对策——谋篇布局,陈述小组总体观点。

(4)思政检验:案例回顾

1.各小组展示总体观点和方案;

2.主讲教师总结专业知识点,点评学习效果

(三)强化思辨提升:课后延展

1.法考习题链接——总结分析法考真题,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法考通过概率。

2.社会热点问题思考——抓取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,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,形成独立思考能力。

微信公众号:
amjs澳金沙门欢迎您

邮编:530004    电话:0771-3232345    amjs澳金沙门-www.amjs.com|歡迎莅临版权所有    地址: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